叉车电动化加速演绎。中国自2016年4月起开始实施“国三”,目前市面上流动的内燃叉车多是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的第II阶段和第III阶段,只有极少数城市执行了国四阶段标准。伴随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力度的加强,高排放、高耗能的传统叉车有望被加速淘汰。随着技术进步,电动叉车在耐用性、可靠性和适用性等性能方面显著提高。
与内燃叉车相比,电动叉车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较低,且具有操作灵活简便、节能、工作准确性强、噪音低、无尾气排放等优点,因而在食品、饮料、、电子、轻纺、仓库货架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场所,其正在逐步取代内燃叉车。渗透率快速攀升。2019年总销量中电动叉车占比达49.09%。电动步行式叉车是物流业重要设备,2012年以来持续增长。同比增长11.41%。在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,下游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生产效率,叉车替代人工成为必然的趋势,下业对叉车具有长期的市场需求。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,工业车辆行业市场需求在规模、结构和层次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,中高端内燃叉车、电动新能源叉车及智能化、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,同时经营租赁、、配件服务、再制造等后市场增值服务业也将不断扩大,具备技术创新能力、高端制造能力、增值服务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持续发展空间。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叉车行业发展现状、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,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、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。
新松首次发布“火弧”机器人智能焊接系统;勃肯特全球协作并联机器人。配天机器人除了SCARA机器人新品亮相之外,还首次展出自主研发的智能核心零部件。业机器人主流厂商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力度年,工业机器人主流厂商也都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力度。比如,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新松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已于2020年8月正式启动,新松计划将其打造为工业机器人全国性总部。ABB于上海新建的机器人“未来工厂”正在按计划推进,未来投产后将生产更适合中国场景的机器人。新时达位于上海的年产1万台套的机器人工厂已于2020年12月正式投产。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也已于2020年12月正式开建。业机器人领域频繁,新兴厂商涌现年。